<dfn id="aihgg"><var id="aihgg"><ruby id="aihgg"></ruby></var></dfn>
  • <dfn id="aihgg"><cite id="aihgg"><kbd id="aihgg"></kbd></cite></dfn>
    <menuitem id="aihgg"></menuitem>
    • 繁體版
    • 注冊
    • 網(wǎng)站無障礙
    • 關(guān)懷版
    當(dāng)前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魅力貴池 > 人文歷史 > 名人蹤跡

    杜牧

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8-12-01 22:48 來源:池州市政府門戶網(wǎng)站 瀏覽:
    字號:

    杜牧(公元803—852年),字牧之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.出身于儒學(xué)世家,宰相杜佑之孫。少年致學(xué),滿腹經(jīng)綸,有經(jīng)邦濟世之才,充滿報國為民之心。自26歲進士及第、登科致仕,因朝廷昏庸和黨閥之爭,杜牧在京不被重用。武宗會昌2年(公元842年)外放黃州(今湖北黃岡市)任刺史,會昌4年9月遷任池州刺史。杜牧在池州任刺史兩整年,雖懷才不遇,滿腹惆悵,但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個正直文人,還是做了一些有益于池州的事情。政事之余,他踏遍池州山山水水,留下了寄情秋浦山水的瑰麗詩篇。

    池州又名池陽郡,唐高祖武德4年(621)置州,轄秋浦、青陽、石臺、至德等四縣,治所在秋浦(今貴池區(qū))。池州在長江之濱、黃州之東,雖非黃州“僻左小郡”,也不過是“吳頭楚尾”只有17591戶的江東小州。前任刺史李方玄很有“吏才”,任職4年政績頗佳。晚唐年間政治腐敗,胥吏作弊,各地徭役多不公平,盡攤于貧苦人民身上。李方玄創(chuàng)立“籍簿”,按籍征發(fā),使池州徭役公平。他又通過清理戶稅,免除對七千戶平民的橫加賦稅,使池州一度“天下無事,人安地熟”。杜牧與李方玄系同齡好友,又同在朝廷為官,交往甚篤。兩人先后外放池、黃二州后,常有書信往來,切磋政事,互訴衷腸。這次杜來池接任刺史,好友相見,縱酒暢談了十天,“語公之余,且及其私”,李“許以季女,配杜長兒”,結(jié)成兒女親家。交接順利,一切正常。送去李方玄后,杜即赴池州各地察訪,繼續(xù)革除池地其它弊端,為整頓池州地方作出了努力。凡役夫及竹木磚瓦工匠之類,杜牧全部自置“籍簿”,若要役使都自檢自差,不下帖到縣,他人不得插手,免去了地方胥史諸多干擾和弊端。在取得經(jīng)驗的基礎(chǔ)上,他將在池做法和數(shù)年前在襄邑所見,致信汴州從事勸其采納。他在《與汴州從事書》中寫道:“今為治,患于差役不平……長吏不置籍簿,一一自檢,即奸胥貪冒求取,此最為甚。”盡管杜牧在置籍簿均差役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于平民的好事,但不能改變因封建制度所帶來的賦斂苛重、社會混亂的局面。會昌年間常有鋌而走險者流竄各地,結(jié)伙“打家劫舍”,社會不得安寧,江淮一道尤為嚴(yán)重。會昌4年10月19日,江賊“劫池州青陽縣市,凡殺六人,內(nèi)取一人屠刳心腹,仰天祭拜”。杜牧經(jīng)過九個月的“尋窮詢訪,實知端倪”。對于這起涉及濠、亳、徐、泗、宋、許、蔡、申、光緒州范圍內(nèi)的重大事件,池州受害但無力應(yīng)付。杜牧據(jù)實《上李太尉論江賊書》,陳述江賊危害范圍、程度,并提出治理建議。朝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,另當(dāng)別論。但杜牧據(jù)實上報中央請求解決“社會公害”,于國于民還是有益之舉。

    晚唐期間,外患內(nèi)亂,國力漸衰,無抗御嚴(yán)重自然災(zāi)害之力。會昌5年7月,池州大旱,禾苗將萎,無力以對。此前黃州遇旱,杜牧只好祈求神靈,曾寫有《祭城隍神祈雨文》。這次池州大旱,杜牧到青陽縣三十里的木瓜山求雨。相傳木瓜山之神,“聰明格天,能降云雨??び袨?zāi)旱,必能救之。前后刺史,祈無不應(yīng)。”杜牧“禱神之際,甘雨隨至。槁然兇歲,化為豐年”。為“仰神之靈,感神之德”,杜牧又于會昌六年某月丙寅日前往木瓜山“還愿”,作《祭木瓜神文》,并許下“愿新廟宇,以崇祭祀”的“愿”,仰求木瓜山神“視人如子,渴即與之,不容兇邪,不降疾疫,千萬年間使池之人敬仰不怠”,以求池州人壽年豐。

    縱觀杜牧一生,宦游各地,足跡所至必訪當(dāng)?shù)貐^(qū)的名剎古寺。在黃州所作的《郡齋獨酌》詩中,有“尋僧解幽夢,乞酒緩愁腸”句;在《池州送孟遲先輩》詩中,又有“僧爐風(fēng)雪夜,相對眠一褐。暖灰重擁瓶,曉粥還分缽”句。從杜的詩文里可知他是信奉神靈、相信命運的,對當(dāng)杜牧主政池州之際,適逢唐武宗于會昌5年7月下詔滅佛,敕毀天下佛寺。“始命西京(即西安)留佛寺四,僧準(zhǔn)十人:東京(洛陽)二寺。天下所謂節(jié)度觀察、同、華、汝三十四治所,得留一寺,僧準(zhǔn)西京數(shù)。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。”武宗毀禁佛教,將寺廟土地、財富收歸朝廷所有,使僧尼還俗,充當(dāng)“兩稅戶,增加剝削對象。其主觀上是為了統(tǒng)治者利益服務(wù)的,但在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(yǎng)僧尼的負擔(dān)。杜牧是個有神論者,但出于忠君、利國、利民,他對會昌滅佛是持支持態(tài)度的。池州及九華山周邊十多所寺廟被毀,僧尼歸俗。有《池州廢林泉寺》、《斫竹》和《還俗老僧》等詩可證。但九華山的寺廟卻未遭“會昌法難”所劫,究其原因:一據(jù)史料看,武宗滅佛也不是絕對的全面,唐朝有的大臣則不以為然,有些州郡不聽詔令,有的聽而不為。會昌6年3月武宗駕崩,宣宗大中元年即位,滅佛有所松動。詔曰:“佛尚不殺為仁,且來中國久,亦可助以為治。”準(zhǔn)各州設(shè)二寺,僧三十人。這時的杜牧又處調(diào)動之際,九華山上寺廟得以幸存。二從杜牧《杭州新造南亭子記》看,他是支持會昌滅佛的。從其內(nèi)容看,他在記中揭露當(dāng)時社會欺詐、壓迫百姓的官吏和工商者等,生平多行不義,以妄佛為名,行“買佛賣罪”之實,借之欺壓盤剝百姓,就其本意還是為國為民的。而九華山寺廟自金地藏來山修行以來,一直奉行“禪宗”,基本做到農(nóng)耕自給,未曾增加國家負擔(dān),也未斂財擾民,這一點又與杜牧一貫思想是相通的。三是杜牧對李白三上九華和高麗來山修行的金地藏一貫是很敬重的。四是九華山上的佛教興起的歷史還不長,寺廟又藏在深山、“待自閨中”,氣也還不大。“山高皇帝遠”,督察不到、鞭長莫及,加之主政者杜牧的態(tài)度曖昧,這些因素均使九華山寺廟免遭“會昌法難”,這也在情理之中。

    杜牧一直官運不佳,但其詩名早已傳遍大江南北、全國各地。自杜牧到池任職起,就有不少名家學(xué)者、仕官賢人、鄉(xiāng)賢隱士慕名相繼來池州尋訪杜牧。第一位來訪者是早年故交孟遲(青陽縣人),詩詞唱和,十分融洽。杜牧貢舉孟遲、盧嗣立(秋浦人)同赴長安應(yīng)進士舉,第二年兩人都進士及第。當(dāng)孟遲赴長安應(yīng)試時,杜牧作《池州送孟遲先輩》長詩送之。詩中贊美“秋浦倚吳江”、“溪山好畫圖”的池州山水美景,深情地回憶兩人的友誼,勸勉孟遲坦然、從容地面對赴京應(yīng)試,說得親切而又語重心長。來訪者眾,尤以詩人張祜著名。張祜字承告,河南洛陽人,以往未曾與杜牧謀面,但相互仰慕已久,張?zhí)氐貜牡り査萁铣刂輰TL杜牧。兩人想見恨晚,遍游池州山水,對酒當(dāng)歌,相互唱和。貴池城南有齊山,因群峰排列“正相齊等”,故名“齊山”。會昌5年重陽節(jié),兩人登齊山寫下了《九日齊山登高》名詩。重陽登高,縱目觀景;開懷暢飲,縱論古今;欣賞黃菊,抒發(fā)感衷:“但將酩酊酬酬佳節(jié),不用登臨嘆落眸。古往今來只如此,牛山何必獨沾衣。”既是勸慰張祜,亦是自我安撫,透露出詩人凄涼的心境。齊山風(fēng)光山色,在杜牧吟詠之前,未被世人所重。李白“三上九華、五游秋浦”,卻未登臨齊山、詠過齊山。自杜牧詩吟齊山后,齊山便成為唐宋時賢登臨攬勝、爭相吟誦的勝地。北宋梅堯臣、司馬光、王安石等詩詞大家詠詩稱贊,岳飛駐軍池州也“得得(喻馬蹄聲)尋芳上翠微。”周必大著文贊美。曾任知州的包拯也揮毫為“齊山”題名。世人取杜牧、邱飛詩意,先于齊山之顛建“翠微亭”,后在其側(cè)建“得得亭”,更使齊山增光添色。杜牧還常去游覽池州城西四里、風(fēng)景極佳的杜塢山。明孫仁《杜塢夕照》詩曰:“一從小杜行驂過,草木長含幾倍華”。杜牧每游杜塢山,必經(jīng)秀山門外里許的杏花村。后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《清明》詩,即杜牧清明節(jié)出游杏花村,遇雨有感而發(fā)所作,杏花村遂成千古名村。杜牧寄情秋浦山水,留下諸多優(yōu)美詩篇,尤以《九日齊山登高》和《清明》兩詩為后人吟誦不絕,傳播甚廣,因而使齊山和杏花村名揚天下,成為池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。

    杜牧在池州任上雖時間不長,也有一些物質(zhì)上的建設(shè)。值得記載的有:一是重起蕭相樓。池州刺史衙署有座原是70年前由時任刺史的蕭復(fù)(字履初,唐德宗時拜吏部尚書)所建的藏書樓,因年久失修將傾。李方玄著手備料重修,后由杜牧完成。杜牧在《池州重起蕭丞相樓記》中曰:“會昌4年甲子榷木悉朽,無一可取者。刺史李方玄具材,刺史杜牧命工“重修,“會昌5年5月畢”。二是建銅壺銀箭刻漏。杜根據(jù)王易簡傳授給他的刻漏圖。在池州南門城樓上建造了一座銅壺銀箭刻漏??⒐ず?,杜牧作《池州造刻漏記》記曰:“百刻短長,取于口而不取于數(shù),天下多是也”。并稱“大和四年某自宣城使于京師,處土(指王易簡)年余九十,精神不衰。某拜于床下,言及刻漏,因圖授之。會昌五年,歲次乙丑,夏四月,始建于城南門樓。”三是在池州通遠門外、秋浦河邊建造“弄水亭”。因李白《秋浦歌》中有“飲弄水中月”句,故以“弄水”名亭。建成后,杜牧的《春末題池州弄水亭》和《題池州弄水亭》詩引來眾多詩人唱和,成為當(dāng)時當(dāng)?shù)刂挠斡[勝景。

    杜牧在池州刺史的兩年任內(nèi)是有政績的,口碑、心儀俱佳。會昌6年9月朝廷又將杜牧調(diào)往離家很遠、人數(shù)更少的山區(qū)窮僻小郡——睦州任刺史。他在赴任路上作《新定途中》感嘆不已:“無端偶效張文紀(jì),下杜鄉(xiāng)園別五秋。重過江南更千里,萬山深處一孤舟。”詩中杜牧自比東漢張文紀(jì),由于性情剛直得罪權(quán)臣,而被排擠,出守池、黃遠郡整整五年。這次三遷睦州離家更遠,猶如萬山深處一葉孤舟,前途茫茫,流轉(zhuǎn)無定。既道出思鄉(xiāng)之情,又委婉地透露出對封建王朝的憤憤不平。

    “蕭瑟秋風(fēng)今又是,換了人間”。1160年已成過去,人民已成了歷史的主人,池州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如果杜牧在天有靈,巡天遙看,那塊鑲在江淮大地、八百里皖江上的藍寶石,就是今天物華天寶、人杰地靈、山川秀麗、政通人和的新池州。

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(dāng)前頁

    關(guān)閉×
  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无码,av在线不卡无码网址,亚洲图片中午字幕无码,精品无码另类中文字幕

      <dfn id="aihgg"><var id="aihgg"><ruby id="aihgg"></ruby></var></dfn>
    • <dfn id="aihgg"><cite id="aihgg"><kbd id="aihgg"></kbd></cite></dfn>
      <menuitem id="aihgg"></menuitem>